订阅
五一假期,你是怎么过的? 小视的朋友圈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,旅游业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火爆。 火到什么程度呢? 一位身在北京的网友说自己长这么大,还从没见过圆明园的票被卖光的情况。 是的你没听错,公园的票被卖、光、了!据说这是圆明园百年来首次遇到门票售罄的情况。 不仅如此,在网络上随便搜一个旅游目的地,不管国内还是国外,基本看到的都是人从众。 甚至连珠穆朗玛峰都排起了长队…… 怎么那么多人啊? 一到假期旅行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"哪哪都是人",于是一些打着"小众""人少""个性"旗号的小众旅行地种草安利抓住机会纷纷冒头,玩起了差异化。 一批批连本地人都没听过的"绝美小众打卡地"应运而生;一张张精致绝美的打卡照让人很难不动心也去拍个同款。 只不过有些种草拔草的过程,显得不那么愉快就是了。 很有可能欣喜前去,失望而归。 景区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,很有可能大得让你怀疑人生…… 打卡出片,全靠滤镜 前段时间,"上海武康路郁金香诈骗"上了热搜。 照片里,充满历史感的武康大楼,与前面郁郁葱葱的郁金香花丛交相呼应,画面简直不要太美。 这张图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后,引得无数人前去打卡。 结果去了之,郁金香在哪呢? 哦原来所谓的郁金香花丛,其实只有这么可怜的一小盆,照片拍出来的效果全靠拍摄角度和后期P图。 怎么说呢? 是夸发照片的人太会拍,还是出来的效果太离谱。 但有意思的是,即便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,但本着"来都来了"的想法,人们还是会用同样的手法取景拍摄加滤镜,再在网络上传播,给下一波人继续种草。 看看这群对着小花拍来拍去的人们,就知道了。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。 比如三亚的网红蓝房子,照片拍出来一整个宫崎骏电影的梦幻世界,标签也都是"孤独""文艺""童话中的海边小屋"…… 但等人来到房子面前,这斑驳的墙漆,这荒凉的场景……这是没建完的公厕吗? 北京国贸附近的咖啡馆,被形容为"最洋气咖啡馆","最像上海"(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像上海)。 看种草大片,确实是精致洋气,充满情绪。 然而实地一看:咖啡馆在哪呢? 不说还以为这是个修车行啊。 还有网红少女心粉色海滩,去掉滤镜调色之后看起来更像是建筑泥地。 仙气飘飘的"抹茶湖",里面只是被污染的富营养化的水源,可能还会飘着一丝气味…… 仿佛任何平平无奇的地方,在滤镜的加持下都能化腐朽为神奇。 而在一些吐槽景点"买家秀"的帖子下,还总能看到这种评论:加滤镜怎么了?P图怎么了?人家能把垃圾桶拍成大片那是人家的本事,怎么就诈骗了? 其实打卡、找角度拍摄,加滤镜这些行为本身都无可厚非,但这本质上是为大家推荐景点、旅行目的地,而不是摄影比赛。 即便把垃圾桶拍得再文艺,谁会想花时间和精力真的去参观一个垃圾桶呢? 过度调节和美化的后果就是,渐渐地,人们很难在接受现实世界中自己的样子、别人的样子,那些事物本来该有的样子了。 有的景点坑人,有的“景点”要命 当然,只是夸大种草和虚假安利,问题还不大。 毕竟有的景点只是坑人,带给你的可能仅仅是失望; 可怕的是有些人打着“小众”名义,种草一些未开发的“野景点”,那背后则是无尽的隐患和惨痛的教训。 去年龙漕沟的惨剧还历历在目。 龙漕沟,地处四川省彭州市,本身并不是景区,而是一处地质灾害点位。 根据防汛防灾要求,龙槽沟一直是禁止一切人员进入的,河道两边是密集的铁丝网,并配有醒目的警示标语。 本地人都知道它的情况,基本不会靠近。 但不知从何时起,它摇身一变,成了“小众旅行打卡地”。 很多人不顾劝阻,强行剪断铁丝网闯入河道,有些旅行社甚至还推出类似“龙漕沟一日游”活动。 惨剧发生的当天,很多人在河道里纳凉玩耍。 在此之前,工作人员再三提醒要涨水了,甚至喊着“我给你们跪下了!”劝大家离开。 然而,玩得兴起的游客们还是无动于衷,直到大水倾泻而下,再想逃跑为时已晚,最终造成的7死8伤的惨剧。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抱着孩子的父亲,本想用尽最后的力气将孩子抛上岸,结果失败,最终天人永隔。 如果他当初听劝迅速撤离,是不是就能逃过一劫了? 在遇到真正的危险之前,人们总是会有侥幸心理。 龙漕沟事件发生后,相关平台下架了这个地点,但类似的“作死”行为却并未结束。 依然还有无数“野景点爱好者”在重复上述的危险,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废弃矿坑、溶洞避暑。 这次的关键词变成了"炫酷",去探洞的都是站在户外鄙视链顶端的"酷盖"。 然而,探洞本身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极限运动。 尤其是未经开发的洞穴,根本不适合普通游客。 因为洞内的情况太复杂了。 首先在里面导航是不起作用的,洞内通道交错复杂,连专业团队都可能稍不留神就迷路,更何况是未经训练的普通人了。 其次洞里地形复杂,可能前一脚踩的还是石头,后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水潭,溺水的事件时有发生。 最重要的是,洞内的空气稀薄,非常容易缺氧,而坑洞的构成物质和结构复杂,你也不知道它会不会有坍塌的风险。 记得小时候,小视的家人就曾对自己说过,在野外看到废弃坑洞,一定不要好奇进去,探洞的危险性那都是从小就牢记的常识。 而如今,这小时候的禁忌却被很多网红博主安利成酷炫的户外活动,废弃洞坑被宣传成避暑胜地,并且绝口不提其中的危险。 甚至有人说过:如果户外去的都是开发过的安全景区,那就不叫玩户外了。 更有甚者,可能跟风写种草文案的人自己根本都没去玩过。 最终吸引别人去"用命打卡"。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 种草安利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,把自己的美好经历和经验分享给需要的人,帮助别人少走弯路,提升体验。 但如今,这种行为变得越来越功利。 种草的人,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,无所不用其极,却绝口不提危险,对他人的生命安全弃而不顾; 被种草的人,也越来越懒得花心思去了解,最终盲目跟风,缺乏常识,使得自己身陷险境。 旅行对人的意义有很多,但充斥着虚假与危险的旅程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。 只有当网红们不仅要流量,更兼具公众人物的责任感;当被种草的游客出行时做好功课,保护自身安全时; 一切才会回归最初的纯粹。 装修公司哪家好 https://www.ikongjian.com/zt/122.html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