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途虎养车IPO,流血之后如何造血? - 新浪财经 最近数学插图丑陋的事情,大家都知道了。 但你以为怀有居心的人,大费周折就为了弄几幅插图? 你以为给有些人发论文,给他们的孩子提供各种留学便捷。 就为了弄区区几幅数学插图吗? 显然不是,今天给大家开开眼,不止插图,内容也“沦陷”。 里面的文章早已经被“腐化”得一塌糊涂。 介绍中国的古代神兽,却只提韩国人不提中国人。 獬豸是象征光明正大,明辨是非的神兽。 怎么就成韩国的了呢? 课外阅读中,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了“罂粟籽”。 儿童性教育启蒙书的封面标题竟然是:我要妈妈嫁给我。 这个《行人与梧桐树》的儿童读本也离谱,看看最后一句写的什么:“你妈S了”。 这是《伊索寓言》里的一个故事,原文可不是这么说的,原文挺正常。 而我们出版的儿童读物却强行改成了有问题的。 再看人教版语文中,单挑一篇看没啥问题。 如果你将全部内容看一遍,就会发现“插图”的问题不过是小伎俩。 01 小时候有篇课文叫《矛与盾》,里面讲的是一个卖矛的和一个卖盾的。 都称自己的兵器是最厉害的,接着拿矛的人去刺盾。 文章最后没有写明谁胜利了,却自然地引出了矛盾的来源和含义。 内容取自《韩非子》,既有文化传承,还浅显易懂。 再翻看今天的课本,无论是配图还是内容,全部西化。 文中还故意标出了年份1916年,那正是中国近代最艰难的时候啊。 结尾甚至还有点赞扬英国人的意思,可气么? 这不过是冰山一角。 人教版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,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问题。 深入了解后,发现“异态”的潜移默化真的是防不胜防。 一年级下册28课《小伙伴》中,第一次出现国外名字玛莎、维加。 主要是讲外国小朋友互相帮助。 29课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》主题是培养孩子的诚实的品质。 但孩子名叫“雄日”,并配着日本小朋友的插画。 这两篇主题都没有问题,一个是互助,一个是诚实。 但为何非得挑选外国孩子作为故事的背景呢? 难道从中国小朋友找这两种品质很难吗? 到了二年级上册,这种情况在逐步推进。 书本中负面形象鲜有外国人的故事,而一旦涉及正面形象,外国小孩就出来了。 第七课《一分钟》讲的是,元元因为贪睡迟到了,引出守时的重要性。 而元元正是中国名字。 十四课《我要的是葫芦》讲的是看问题的片面,素材是古人的故事。 无声无息地塑造了古代国人的愚笨形象。 十九课《蓝色的树叶》,这篇文章是现代的小朋友。 其中一位小朋友不愿意借给同学水笔,同学不得已只能画出蓝色的树叶。 悄悄表现出不懂互助的形象。 而二十二课《窗前的气球》科里亚生病了,同学们不但来看望他。 还为他带来了气球,一片欢声笑语。 我不想搞成捕风捉影,但为什么外国小朋友出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? 如果你不信,请接着往下看。 02 随着前面的铺垫,二年级课本中外国小朋友好人好事的故事,也慢慢增多了。 国内的故事呢,基本都是反派角色,类似: 《一分钟》没有时间观念的元元,《蓝树叶》中的自私。 如果想要找个典型的正面故事,恐怕得追溯到一年级上册中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。 第七课《我不是最最弱小的》依旧表现的是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。 这是让咱家的娃向人家学习啊! 第八课《卡罗尔和他的小猫》,外国小孩名字卡罗尔不但进了生字表。 课后作业还要求用卡、罗、尔三个字组词,这是什么意图? 生怕孩子们记不住外国名字吗? 十三课《动手做做看》从标题就知道讲什么了,已经开始全方位展现外国小孩的优秀了。 课中学习他们的品质,课后还要在生字表里将名字烙下印记。 十四课《邮票齿轮的故事》又一次地描述了大英帝国的繁荣,可古代中国璀璨不比这差啊! 22课《我为你骄傲》这篇文章相当高明,通篇没有写外国名字。 但在文章结尾升华爱国情怀的时候,写了一个“7美元”。 所以,到底爱的是哪个国家家? 写个7元不行吗?这不是故意的吗? 23课《三个儿子》也是同样的套路,没有出现外国名字,故事看上去没毛病。 但插图的是金发碧眼的小孩。 而后面文章的排列更高级。 26课《蜜蜂引路》,讲的列宁小时候的故事。 30课《爱迪生救妈妈》,看标题就知道中心内容了。 夹在两篇课文中间的27课,是寓言二则:负面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。 这样编排很难不会让孩子有小心思:外国人聪明、品质优秀,古人愚笨。 这不就是潜移默化地让小孩学着崇洋媚外吗? 03 马上到了三年级,孩子们也11岁了,正是树立三观的重要时候。 但课本就更严重了,40篇文章中,有十二篇就是歌颂外国小孩的。 第2、5、6课是前苏联的文章,《灰雀》主人公是列宁;《小摄影师》主人公是高尔基。 因为关系密切,90年代也有这几篇,暂且说得过去。 当然,这也是编排课程的高明之处。 从始至终都透着一股温水煮青蛙的坏,润物细无声的狡猾。 开胃菜结束后,一道道硬菜缓缓推向眼前。 14课《蜜蜂》,这是写蜜蜂的文章,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。 插图完全可以配个蜜蜂就可以了,但插图非得出现个外国人。 15课《玩出了名堂》,有文化又会玩得完全可以写丰子恺、老舍或钱钟书。 但文中主人公是个荷兰人。 16课《找骆驼》这总该和外国没关系了吧?毕竟咱大西北骆驼挺多的。 文中也确实没有出现外国人,但配个外国人的图,不知道是几个意思? 26课《科里亚的木箱》是一篇老课本,小时候也学过。 但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出现科里亚这个名字,接着二年级、三年级都反复出现。 为的是加强对国外名字的记忆吗? 30课《一次成功的实验》从配图可以看出这是讲中国故事,但文中一个中文名字都没有。 都是用男孩、女孩、教师代替,为什么涉及外国故事,生怕孩子记不住他们的名字? 反差真的有点大。 31课《给予树》,单看题目你可能不知道讲什么,还有一种树叫给予树? 翻看内容就恍然大悟了,原来是讲圣诞树。 看似主题是讲给予的快乐,但隐隐地在传递西方文化吗。 要知道圣诞节原就是基督教纪念耶稣的节日,安排这样的文章目的何在? 先不要忙着生气,因为同样的主题,在四年级下册将会再次出现。 不过标题换成了《给予是快乐的》,内容依旧是圣诞节的故事。 非得这样解释给予的含义吗? 32课《好汉查理》,题目已经很直白了,外国好汉的故事。 正面形象又和我们没有关系。 说起好汉,水浒108将难道挑不出一个适合小学生读的人物吗? 从三年级开始,课后阅读也开始穿插着外国小朋友的故事。 《风车的故事》主人公是牛顿,科学家我就不说了。 《信箱》这篇我就不太懂了,这是想让孩子们学习什么? 接着就到三年级下册了,虽然国外故事比例没有明显增多。 但涉及内容范围更广,影响也更深入了。 开篇文章写燕子的内容,很不错。 第6课《燕子专列》就来了:瑞士女孩救了十几只燕子的故事。 小燕子穿花衣,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唱的歌曲么? 爱护燕子的故事,从我们自己中间找一个,也不算太难吧? 8课《路旁的橡树》,苏联工程师想方设法的保住了这棵小橡树。 文章结尾是精华,这样写道:建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。 看起来又和我们没关系。 顶级“基建狂魔”的我们,这样“高尚”的例子应该比比皆是吧。 14课《检阅》,这总该说咱自己了吧? 没有,还是说的外国。 每次国庆,大家最期待的就是帅气统一的正步走。 怎么到了小学课本中,非得配合金发图呢? 这里说一句其心不好,不算过分吧? 15课《争吵》是意大利小朋友,讲的两个孩子从吵架到和好的故事。 19课《七颗钻石》童话故事,写俄国人小朋友的。 20课《妈妈的账单》,表现母爱的文章,小彼得用的货币芬尼,是德国货币。 22课《月球之谜》科普文,展示美国的。 大家仔细看一下下册涉及的这些国家,俄国、波兰、英国、意大利、法国、德国、荷兰。 是不是很熟悉,基本囊括了八国联军的那些国家。 在27课《卖木雕的少年》,我猜编辑是想展示中非之间的友谊。 但友谊互相的,为什么文中只提到了非洲小朋友送木雕。 却没有写送木雕的原因? 再往下延伸一下不是更好吗? 而不延伸的读感就是非洲小朋友真优秀。 05 四年级就更有意思了,当外国国家的名字和文章标题连起来,就会看到更多的内涵。 法国的《蟋蟀的住宅》、英国的《巨人的花园》、保加利亚的《幸福是什么》、日本的《去年的树》、荷兰的《牧场之国》、美国的《自然之道》。 最不能忍的是《尊严》这篇文章,讲过的美国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。 这样的主题选这样的国家和人物,到底意欲何为呢? 五年级、六年级的课本也是这样,有很多讴歌赞美外国人的文章。 我们不反对存在外国课本,90年代的课本也有国外的优秀作品。 但占据的比例极少,且文章质量极高。 而现在课本中外国作品不但显著提高了比例,且都是正面形象。 其中很多内容完全可以用传统素材代替,毕竟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年。 没有过硬的品质,那是不可能的。 像《检阅》、《尊严》、《幸福是什么》这类型的素材,真的觉得一定要用自己的素材。 配图可以用中国面孔,就尽量少用金发碧眼的孩子。 毕竟,教材不是普通的教材,它是我们文化的核心,是根基。 小学正是孩子们价值观形成的阶段。 他们爱学习还格外细心,总能发现成人关注不到的点。 如果课本中多次宣扬圣诞节,那日后如果孩子们更喜欢过圣诞节。 也就不难理解了吧? 如果课本中穿插着大量的外国元素,传统精华自然就被稀释了。 随着年月的增长,落花结果后,再想着回头。 或许就晚了。 目前大家的普遍关注点都在插画上,但你要想想。 画中那么明显的丑化和扭曲,使用多年后才引起关注。 也不知道这种更加隐晦的内容,何时才能走进大家的视野?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